shí

不识


拼音bù shí
注音ㄅㄨˋ ㄕˊ

繁体不識

不识

词语解释

不识[ bù shí ]

⒈  不知道,不认识。西周刑法中三种可宽恕的条件之一。指误杀。不处理,不主持。识,通“职”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不知道,不认识。

《诗·大雅·皇矣》:“不识不知,顺帝之则。”
郑玄 笺:“其为人不识古,不知今,顺天之法而行之者。”
唐 韩愈 《闵己赋》:“行舟檝而不识四方兮,涉大水之漫漫。”
鲁迅 《<集外集>序言》:“连我自己也诧异那时的我的幼稚,而且近乎不识羞。”

⒉  西周 刑法中三种可宽恕的条件之一。指误杀。

《周礼·秋官·司刺》:“壹宥曰不识。”
郑玄 注:“识,审也。不审,若今仇讎当报甲,见乙,诚以为甲而杀之者。”

国语辞典

不识[ bù shì ]

⒈  不认识。

《三国演义·第一一回》:「孔融不识其人,不敢开门。」
《老残游记·第一九回》:「却叫许明不须同往,都到村相遇,作为不识的样子。」

⒉  不懂得、不明晓。

《文选·曹植·送应氏诗二首之一》:「游子久不归,不识阡与陌。」
《文选·嵇康·养生论》:「是犹不识一溉之益,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。」

分字解释


※ "不识"的意思解释、不识是什么意思由准夸词典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
1.你一向冰雪聪明,怎么此刻却不识大体?

2.左局气得冷哼一声,却将这个不识抬举的家伙没有任何办法。

3.症见善忘,甚则不识家人,表情迟钝,寡言少动,精神恍惚,头晕耳鸣,腰膝酸软,甚至语言不清,语无伦次,饮食起居不能自理,或兼有失语,半身不遂,舌质暗淡或有瘀斑,脉细或涩。

4.鸿渐只有连说:“不识抬举,不敢高攀.”。

5.人家好心劝你,你倒出口伤人,你怎么这么不识好歹?

6.这是甲骨文的"丁"字?啊!我果然是目不识丁了。

7.爱玉这件事几乎可以单纯到不知不识而只是一团简简单单的欢喜。像婴儿喜欢清风拂面的感觉,是不必先研究气流风向的。

8.,不过是客气,现在听他一席鞭辟入里的分析,才明白自己有眼不识金镶玉。

9.记得很小的时候,我还不识字,就捧起一本书哇哇啦啦、一本正经地“读”了起来,逗得爸爸、妈妈笑得前仰后合。

10.不要过度地撒娇,适度就好,否则就变得毫不讲理。而且时机要恰当,不要在他心烦意乱的时候还不识趣的乱说话。